本文目录一览:
- 1、三国疆域图按现在的地域划分
- 2、三国时期各个政权的版图,如果家住福州的你回到过去,属于哪一个国家?
- 3、三国时期谁的版图最大
- 4、三国时期魏朝的版图包括今天的新疆北部吗?
- 5、三国时期的中国地图和现在的地图的对比是什么样的?
- 6、三国地图(蜀国最强盛时的)
三国疆域图按现在的地域划分
你首先要搞清楚一件事,那时候西边最远的雍凉地区也就最多是甘肃东部,青海新疆根本就是些人数很少的少数民族,甚至绝大部分根本没人;东南边最远的吴、会稽也就是苏州一带,正南的交州则已经到达了广西,而当时广西、广东大部都是南越少数民族聚集地,福建大部则是闽越少数民族;正北则刚刚到现今北京辖区与河北的交界部,东北则至辽宁,再往北的河北北部、内蒙古、以及吉林、黑龙江,则全是北方少数民族,例如乌丸等.
大致上来说,魏所占的省份主要是山西、河南、山东、河北、辽宁,蜀所占省份大致是四川、贵州、云南,吴所占省份为浙江和江西.剩下的,陕西魏蜀各有一部分,江苏、安徽魏、吴各有一部分,重庆、湖北最复杂,魏蜀吴都有一部分,湖南吴蜀都有一部分,后来关羽失荆州后,蜀的湖北、湖南、重庆领地基本全部归吴.
需要解释的一点是,虽然你看到某些三国地图上,把甘肃、宁夏、上海、福建、广东、广西都包括进来了,但是那些地方基本上都没人住,有人也基本上属于少数民族自治,连租子都收不上来的地方怎么能算做版图呢?所以可以不用考虑.
至于所说的中原地区,基本上指的就是函谷关以东、长城以南、长江以北、东不至海的一片大概的地区,主要是河南,也有河北南部、山东西部、江苏西北、山西东南、湖北北部,大致就这样了.可以说这片中原地区是古时候人口最多、经济最发达的地区,也是兵家逐利之所在.
其实你不用非得把地区往现在的省份上靠,没多大意义,还不如把当时的“九州”搞清楚更管用.
三国时期各个政权的版图,如果家住福州的你回到过去,属于哪一个国家?
福建省福州市在三国时期属于吴国。
三国时期福州为东吴的造船中心之一。晋太康年间晋安郡首位太守严高修筑了福州子城,开凿东湖、西湖以及运河(即今天的晋安河),奠定了后世福州城的雏形。308年(永嘉二年),亦即“五胡乱华”之际,晋安郡成为八姓入闽的中原汉人移民重要定居地。
隋唐时期,福建的政治经济中心从闽北转移到了福州一带。725年(唐开元十三年),原闽州改名为福州,福州之名肇始。中唐以后,福州的经济和文化教育大幅进步。中晚唐中原动荡,北方汉人持续移民入闽。879年,福州城一度被黄巢军队攻占。893年(景福元年)王潮、王审知的光、寿州军占领了福州,并以福州为据点统一了福建,开创闽国,并带来中原移民潮,被称作“十八姓从王”。
909年(开平三年),王审知建立闽国、定都福州。945年闽国被南唐所灭,947年吴越击败军阀李弘义而控制了福州,直至978年北宋吞并吴越、占领福州为止。福州城在五代非常繁荣,城池的扩建将乌山、于山、屏山圈入城内,从此福州也得名“三山”。此时的佛教在福州的发展也很迅速,中国南方现存最早的木构建筑—华林寺大殿就建于这一时期。福州族群也在隋唐五代时期逐渐形成。
三国时期谁的版图最大
三国时期(公元220——280年)从曹丕建立魏国到西晋灭东吴
三国六十余年间,北方的曹魏,西晋政权的疆域始终大于南方的蜀汉,东吴。
曹魏(公元220——265年)
公元263年曹魏灭蜀汉后,过了两年(265年)司马炎篡魏建立西晋。
按历史年表上说,从公元265年以后到280年东吴灭亡于晋,这十五年西晋的版图最大。
所以,公元220——265年曹魏版图最大,265年西晋代替曹魏后,265——280年西晋疆域最大。
三国时期魏朝的版图包括今天的新疆北部吗?
包括,在楼兰和高昌都继承了汉代的城堡,西晋继续保持,有简牍出土的
从楼兰古城发现的大量魏晋时期的汉文木简和汉文文书中,最早的年号是三国时魏齐王曹芳嘉平四年的,即公元252年;属于曹魏时期的木简还有曹魏元帝曹奂的景元四年、五年和咸熙二年、三年、五年等木简(相当于公元263~268年);西晋时期的木简有泰始二年、四年、五年、六年(相当于公元266~270年);最晚的是建兴十八年(公元330年)的。可以确认魏晋时期在西域地区仍设有西域长史,负责处理这一地区的行政、军事事务,楼兰城则是西域长史府的所在地。
三国时期的中国地图和现在的地图的对比是什么样的?
简单的讲,现在的贵州、四川、广西、江西、福建、浙江、江苏、安徽、山西、河北、山东等地是三国时期的版图,主要是长江流域。比较现在的地图,少了青海、西藏、新疆、内蒙古和东三省大部分。
三国地图(蜀国最强盛时的)
虽然一般都简称为三国,但其国力绝非同等。後汉分全国为十
三州,置刺史以为监督。但是,魏除了中央司隶州之外,尚领
有幽、冀、青、徐、兖、豫、并、凉等,合计为九州,吴有扬
、荆、交三州,蜀则仅有益州一州而已。於是成为九:三:一
的比例,但因吴、蜀都是面积广大而开发旺盛之地,故户口数
却较多。玆以西元二六三年前後的统计来比较是:
户 数 口 数
魏 六六万 四四三万
吴 五二万 二三0万
蜀 二八万 九四万
户数之比约为七:五:三,但这或许不能视为代表国力的比率
。其人口数之比为四:二:一:这可能较近於真实;但因魏的
人口数实际上必定更多,因此三国的实力大约是六:二:一的
比例。
玆再以上表所显示的数字作机械性的统计,得户数一四六万,
口数七六七万,将它与後汉桓帝永寿三年﹝西元一五七年﹞所
统计的户数一○六七万、口数五六四八万作一比较,则户数、
口数均减少了七分之一。当然,统计经常会有误差,乃是无可
避免的事,尤其因当时被庄园所吸收的隶农等或许未予呈报,
可能实际数目并未激减如此之甚,但是政府所能掌握的户口已
经减少,则是不争的事实。因此,当时曾有「海内荒残,人户
所存,十无一、二」的记载,可见这并不单是比喻之词而已。
三国之中,魏以洛阳为首都,领有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九州,
虽然夸称具有压倒性的优势,但这些地方同时也是遭受最严重
战祸的区域,因而历经武帝曹操、文帝曹丕二代,数度进兵长
江附近,企图平定吴国,但因战力不能持续而迭遭失败。在数
量上处於劣势的吴、蜀,则缔结攻守同盟,互相承认对方为同
等的皇帝,布置共同战线;因此对魏来说,即使倾全力采取攻
势,也必然具有相当的危险性。但是,当形势大致稳定、秩序
调整之後,魏的数量上的优势就似能发挥作用了。
地图在百度地图里搜 三国势力图 就是诸葛亮北伐时期 的地图就行
本文链接:http://www.zp300.cn/shehui/2372.html
文章声明:以上内容(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)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知品300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。